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骥才
申奥成功将给当代的中国文化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进入中国文化界的思想视野。
奥运会是当今人类最大的盛会。2008年,几十万人要到东方第一文化古都走街串巷,全球数亿人要通过电视屏幕把我们瞧个仔细。从文化的角度看,除此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机会”,能够向全世界来展示自己的文化了。
这便是奥运主办国带来的一种文化的优势,一种让全世界成为观众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高贵的文化形象已经快被外来的商业文化符号冲散了。在一些年轻人的眼里,中国文化的形象与概念都十分模糊。几条龙几个福字几盏红灯笼,绝对不如汉堡包和好莱坞的英雄美女们鲜活有力。长久生存在弱势文化中的人难免会滋生自我轻贱。这种自我轻贱在精神深层动摇我们的自信。这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文化的另一半问题是,它不被世界所认识。西方公众对我们文化的认识,远不如我们对西方认识得广泛而深入。尤其那些不曾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一半来自海外唐人街上低层次和大路货式的中国文化,一半来自描写老旧中国人的电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不会感到“博大精深”,而只是朦胧地保持一种神秘感罢了。那么,怎样把他们这种文化的错觉转变过来,让他们真的见一次中国文化壮丽的“庐山面目”?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机会。地球的一个大舞台搬到中国来了,主动权交给了我们。这是惟有奥运会主办国才具有的优势。那么,我们给世界看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形象?它的魅力何在?它是由哪些元素构成?如何将它展现?在浩如烟海、千千万万的文化符号中,哪些符号最有表现力?哪些符号可以做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更关键的是.从我们辽阔的历史中到底应当提取出什么精神?
这一切又都应该是依然鲜活地保持在我们民族的生命中的。那么,我们民族的性格魅力又在哪里?北京人的性格魅力究竟是什么?
尽管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是一个民族文化形象的最鲜明和夺目的展示,但最终留给世界最深刻记忆的一定是他们接触过的北京人。表演出来的文化形象给人以视觉记忆,感触过的中国人和北京人的集体形象,才深入到“五湖四海”的内心中。如此,所有北京人都担负着无形地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使命了。
人文奥运的提法,极有眼光。对于任何主办国来说,经济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人文奥运的目标则是坚定不移地突出自己。人文奥运就是文明奥运。奥运有过缤纷灿烂的历史文明,那是前二十多届的主办国用各自独有的文化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而共同创造的。这一次,就看北京为它增添什么独特又光彩的人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