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 ·利德尔—在金牌面前恪守对上帝的忠诚

发布日期:2024-09-18 15:34:03   浏览量 :43
发布日期:2024-09-18 15:34:03  
43

埃里克·利德尔,苏格兰运动员,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虔诚的基督教徒,1924年巴黎奥运会两枚奖牌获得者,他与中国情缘深厚,中文名字李爱锐、李达。

利德尔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天津。他的父亲是正在中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利德尔(James Dunlop Liddell)牧师。利德尔6岁时和8岁的哥哥回到英国,进入专门为传教士的儿子设立的寄宿学校伊尔撒姆学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仍在中国传教。在伊尔撒姆学院时利德尔显示出运动天赋,曾当选学校年度最佳运动员,并且是学院的板球和橄榄球队长。他的短跑成绩惊人,被认为在未来可以实现英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由于组委会将男子100米跑安排在星期日举行,而利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星期日应该分别出来去教会,所以他没有参加比赛,而是改为练习没人看好的400米跑。经过几个星期的苦练,他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跑金牌,还获得了男子200米跑铜牌,而男子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获得。他的这个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作为犹太人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的压力参赛的故事,被改编到1981年的电影《烈火战车》中。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

巴黎奥运会的第二年,1925年,利德尔返回出生地天津,并在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教授化学和体育。

1932年,利德尔正式按立为牧师。1934年,他和联合教堂的司琴、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弗洛伦丝·马肯兹(FlorenceMackenzie)结婚。他们的婚礼在合众会堂(现保定道和唐山道交口处,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教堂被震毁)举行。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帮助病倒的哥哥、传教医生罗伯特,利德尔前往河北农村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伦敦会在河北省的两个传教站之一)工作。1941年,随着局势进一步恶化,弗洛伦丝决定带着女儿回加拿大。1943年,利德尔被日本军队俘虏,和芝罘学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关押在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仍保持乐观态度,坚持布道,甚至为抓捕他的日军祷告。期间,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国家提出用集中营里的侨民交换战俘,而利德尔亦名列第一批名单中。但是,他却将这个逃生机会让给了其他人,继续留在集中营帮助别人。最后,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埃里克·利德尔于1945年2月21日在集中营中因脑肿瘤逝世。

战后,利德尔被安葬于河北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那里还长眠着白求恩、柯棣华等人。1991年,爱丁堡大学用苏格兰的花岗岩为他树立了一座纪念碑。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日子,英国《苏格兰人报》把利德尔评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甲2号215办公区

电话:010-68710588

邮编:100061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XXX Asian Games Organis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165656号-13 浙公网安备:33010302545135号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